智慧水务|解析供水系统中的数学模型与水质预测挑战

发布日期:2024-06-03 浏览次数:作者:小编

       供水系统中的数学模型作为智慧水务系统平台的核心组件,正被越来越多的系统集成商及水务公司重视并积极推进其建设。然而,伴随这一趋势的是对数学模型功能的过度理想化认知,部分人将其视为万能钥匙,能够解锁所有水务难题。为了澄清这些误解,本文将阐述智慧水务实践中关于数学模型应用的几个常见误区,具体如下:

       水质预测模型基于水力学模型的输出,旨在深入分析管网中余氯衰减及消毒副产品生成的情况,评估任一点的水质是否满足标准。值得注意的是,实现精准的水质模型并非易事,其难点主要体现在:

1、全面管网模型构建的挑战:构建覆盖整个供水网络的水力学模型本就非易事,尤其是考虑到水司往往难以详尽掌握所有细枝末节,特别是小区内部管网信息。实际情况中,对水质影响显著的往往是用户端最近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例如,某案例显示,尽管水厂排放余氯为0.8mg/l,但仅数百米外的小区实测值却降至0.3mg/l,而简化的模型预测值在最近节点仍高达0.75mg/l,显然存在偏差。

2、余氯变化的复杂性:管网内余氯水平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,如温度、pH值、管道材质及老化程度等。模型通常利用主流水衰减系数和管壁效应系数来描述余氯变化,但获取准确的管壁系数尤为困难,需根据不同材质和年限进行单独拟合。尽管有“自动校核工具”可能帮助优化这一过程,但仍需广泛验证其在多变环境下的准确性。

供水系统-智慧水务系统平台

       至于水质模型的校验标准,相较于水力模型中流量与压力的明确校验准则,水质模型的校核标准显得较为模糊。有文献建议,若计算值与实测值之差的绝对值占出厂余氯浓度的比例不超过50%,即可接受。这引发了争议,实际应用中,更深入的实践和研究或许才能给出更为确切的评判标准。

       针对水质模型构建的复杂性,是否有简便方法评估水质状况?答案是肯定的。通过模拟管网水龄分布,同样可以为理解供水系统的水质状态提供有效途径。这表明,虽然直接建立精确的水质模型面临挑战,但智慧水务系统平台领域仍在不断探索和开发新的分析手段,以适应实际需求。

智慧水务系统平台

       中交路桥科技是大型智慧水务公司,发力智慧市政赛道,自主研发了智慧市政系列系统平台 - 基安云·物联网科技系列平台,该平台包括IOT平台,大数据平台、AI平台和数字孪生平台、分别提供可赋能智慧城市治理所需的感能、数能、算能和图能的四大能力,实现智慧市政全场景、全周期数据融合应用,为实现城市精细治理、体验美好生活提供数字底座。基安云智慧水务系统其使用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水厂管理者,对于水务工作决策者、水管维护员、营收业务员与用户均适用,该系统集数据采集与监控、管网巡线、管线布控、供水综合运营调度、供水漏损控制、营收收费等于一体,助力水利发展。

相关文章推荐